經濟往上走 水耗降下來
長沙市節水型社會建設取得顯著成效,被授予“省級節水型城市”稱號
華聲在線10月16日訊(湖南日報·華聲在線記者 謝璐 通訊員 劉鐵偉)今天,以“堅持節水優先,守護美麗家園”為主題的首屆湖南節水論壇在長沙開幕,來自政府、企事業單位、科研院所、高校、金融機構的相關領導、專家、學者等匯聚一堂,共話湖南節水事業的發展與未來。會上,長沙作為唯一節水城市代表,分享了其節水型社會建設的實踐與成效,受到各方好評。
長沙市2019年GDP總量達1.1574萬億元,比2015年增長36%,但用水總量、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、萬元GDP用水量較2015年分別下降4%、10%、31%,走出了一條經濟往上走、水耗降下來的特色節水之路。
近年來,長沙堅持“以水定城、以水定地、以水定人、以水定產”,2014年制定了《長沙市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方案》,確定了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、用水效率控制、水功能區限制納污3條“紅線指標”。今年又出臺了《國家節水行動長沙市實施方案》,通過總量強度雙控、農業節水增效等六大重點任務,以及強化用水指標剛性約束、大力推進節水灌溉等18項具體舉措,全面開展節水工作。
該市打破“一刀切”城市用水收費模式,對不同類型用水實行差別水價,實行居民生活用水階梯式水價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,用水量下降20%。嚴控總量,把用水總量控制指標、用水強度指標落實到流域和水源;把關增量,嚴格取水許可審批,完成取水工程核查登記,提升取水管理智能化水平;注重減量,累計實施戶表改造項目1002個,建立了制水水廠、供水片區、大口徑水表及DMA小區監控四級體系,要求新建建筑全部使用節水器具,年節水52.4萬噸;增加回量,洋湖再生水廠等6處污水處理廠實現每日約62.5萬噸尾水回用于綠化、道路清掃、河湖景觀補水。
目前,該市節水型示范項目涵蓋了節水型機關、企業、學校、醫院、賓館、社區和農業灌區渠系節水、灌溉技術改造等各個行業和領域,2017年在全省率先成為首批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,2020年被授予“省級節水型城市”稱號。